天木生物DREM cell设备助力中国农大、清华大学完成蜜蜂肠道微生物单细胞高通量培养,实现菌株级别功能多样性研究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2-09-02 10:36 浏览量:98
(文章转自:生辉SynBio)
各种不同的生态系统都存在微生物群落,典型的微生物群落包括土壤、海洋或江湖等环境微生物以及人体或动物肠道微生物等。其中,肠道微生物群越来越引起人类的重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体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和活性变化与多种疾病和生态表型有关,如糖尿病、肥胖、结肠炎和严重抑郁症等。
因此,若研究肠道微生物与宿主的关系,则能够更好地了解肠道共生体对疾病的作用机制,指导从肠道微生物角度出发的新的治疗方法和策略的构建,以达到治疗或预防疾病的目的。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的郑浩团队和清华大学的张翀团队在 Microbiome 上发表了名为“Strain-level profiling with picodroplet microfluidic cultivation reveals host-specific adaption of honeybee gut symbionts”的研究论文,使用高通量皮升级液滴微流控细胞分选仪(DREM cell)开发基于液滴的微流控技术培养蜜蜂肠道微生物,验证了微流控液滴平台在肠道微生物培养组学中的可行性,为更复杂微生物群落的大规模研究铺平了道路。
复杂微生物群由多种微生物组成,这些微生物是多物种复合体的一部分。尽管属于同一属和种的微生物拥有一个共同的、且对于细胞功能和物种的生存至关重要的核心基因组,但它们仍然拥有相当数量的菌株特异性基因,导致它们在生理和毒性特性等方面的不同表型,这些差异菌株可能会在不同程度上改变肠道微生物群的功能,进而影响到宿主健康。
因此,郑浩表示,仅在物种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群落是不够的,需要深入调查基因型和表型的多样性。培养是微生物研究的基础方法之一,但实际上由于培养条件的不适合,或是缺少互利共生的个体,很少有微生物可以在实验室条件下轻松培养,对于复杂群落而言,往往也只能成功实现其中一部分占多数的,或快速生长菌株的有效表征,并且传统的培养方式通常是低通量的,丰富的菌株多样性往往会在这个过程中被掩盖。
幸运的是,越来越强大的测序技术出现了,该技术可更深入、更清楚地了解共生肠道微生物组的结构、功能和多样性。16S rRNA 基因测序(16S rRNA gene sequencing)和鸟枪法宏基因组测序(Shotgun metagenomic sequencing)是当前用于微生物群落分析的两种主要工具。
16S rRNA 基因测序一般用于通过选择性扩增和测序微生物 16S rRNA 基因的高变区来识别和分类微生物,可以通过相对少量的原始读长来获得有代表性的细菌分类学估计。其具有高通量,成本低的特点,并拥有相当多成熟的生物信息学工具。但这种方法的主要限制为分类群是根据基因组的单个区域的序列分配的,这导致了分辨率不足。此外,扩增引物的选择也影响很大,一些引物已被证明会导致特定分类群的代表性过高或过低,这可能导致对分类单元的表示存在潜在偏差。
鸟枪法宏基因组测序对从整个微生物群落中分离出来的所有微生物的基因组进行测序。它的优势在于通过收集有关广泛基因组区域的序列信息,能够支持在物种水平上进行更准确的定义,提供更高的分类分辨率。同时还能支持进一步进行菌株水平的重建,得到新的基因或基因组,并对它们进行功能注释和途径预测以产生微生物群落的详细描述。但这种方法成本较高,需要深度测序获得更高的覆盖度以达到令人满意的分辨率,以及更复杂的下游分析。
具体做法如下:首先,构建了一个微流体液滴平台,并产生了用蜜蜂肠道中的单个细菌细胞包裹的液滴;随后,收集液滴并进行孵育培养,确定了液滴中微生物的生长能力,宏基因组分析揭示了与常规测序方法相比蜜蜂肠道更高的菌株水平多样性,证明了微流体平台在分离和富集稀有微生物菌株方面的潜力。
▲图丨微液滴生成(来源:郑浩)
▲图丨微流控液滴中蜜蜂肠道细菌的单细胞封装和培养(来源:研究论文)
“未来,我们可能会通过调整液滴大小、改善培养条件和测序方法来研究肠道真核微生物,并实现对单胞的高通量识别,这将进一步扩大我们对肠道复杂成员的理解。同时,我们的流程也可以进一步应用于人类肠道共生体的研究,扩展对人类肠道稀有类群以及它们与健康关系的认知和了解。”
项目 |
技术参数 |
|
液滴体积 |
1-1000pL |
荧光激发与检测可选波段: |
液滴生产频率 |
0-10000个/s |
|
液滴分选频率 |
0-1000个/s |
|
微注入速度 |
0-1000个/s |
|
样品低温控制系统 |
4℃恒温控制,±0.5℃ |
|
工作环境 |
常压状态下,室温,30%≤湿度≤80%,洁净暗室 |
|
整机功率 |
600W |
|
应用范围 |
细胞、酵母、细菌、蛋白、核酸等 |
1.https://blog.csdn.net/woodcorpse/article/details/125118043